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种粮两年赔了1600万元,“地主”为啥这么难当?

    信息发布者:山情缘深
    2017-03-02 20:23:12   转载

    从流转土地8000多亩,投资高达千余万,从信心满满到最后“毁约弃耕”,前后不过三年时间,种粮的鲁北人老闫交出了高昂的“学费”。种粮越多赔钱越多,是这名“前种粮大户”对自己为何“毁约弃耕”的最终解释。不仅仅是老闫,流转土地后毁约弃种之事,时有发生,赚不到或许是最直接的原因。究竟为何,“地主”如此难当呢?

    种粮大户为自保“毁约弃耕”


      山东省武城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是传统农业大县。2014年,在北京做红木家具生意的老闫在武城县流转了8749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流转期限为10年,租金一年一付。然而现在,他的农场时早已人去楼空。


      “这两年,我因粮价过低赔了1600万元,去年就干不下去了。现在已经回到北京继续做生意。原先流转的土地退给了农民,农场已经建好的房屋也免费送给了朋友。”老闫说。


      对于自己为何“毁约弃耕”,老闫总结了“三个理由”:


      首先,下乡种粮之前盲目乐观,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同时高估了个人能力,以为能搞好工商业就能搞好农业,实际上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贷款难,没有充足的自有资金不能贸然进入,这与工商业资金周转快、贷款相对容易等特点明显不同。另外,农业不仅要面临市场风险,还要面临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等多种风险,且目前有些风险很难有效防范,这也是工商业不曾有的复杂环境。


      其次,中央出台的农业政策很好,但有的基层政府落实政策不到位,对粮食安全经常“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为惠农政策落实上的“中梗阻”,导致种粮大户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


      最后,“种粮越多,赔钱越多”。受国际粮价影响,今年我国粮价特别是玉米价格持续低迷,看不到盈利前景,按这个粮价“没开始干就先赔上了”,不知熬到何时是个头,这也是他“毁约弃耕”最重要的原因。


      武城县丰旺家庭农场负责人于秀全也刚刚退掉了三年前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100多亩土地,目前还剩400余亩流转土地。“原来和农民签合同时说好了租5年,今年实在是租不起了,没办法只好委托村支书挨家挨户退地。”于秀全说。


      像老闫、于秀全这样“毁约弃耕”的种粮大户还有不少。武城县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刘敏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武城县有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户、500亩至1000亩的种粮大户3户;而201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户、23户。


      种粮大户“毁约弃耕”的行为,在山东其他农业大县也并不鲜见。菏泽、济宁等地不少种粮大户反映,这两年玉米价格下跌幅度太大了,他们难以承受。2015年和2016年的玉米价格每公斤比2014年便宜七八毛钱,按玉米亩产600公斤计算,这两年每亩少收入四五百元,“种地越多,赔钱越多”,为了自保只能“毁约弃耕”。


      “流转土地这三年,不仅自己赔了钱,还苦了把地租给我的农民,教训太深了!”老闫说,一个种粮大户退出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其他种粮大户也遭遇了同样难题并最终被压垮。老闫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能够了解到这些失败“案例”,及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给种粮大户一颗“定心丸”,让农业健康发展。


      资本下乡种地,隔行如隔山


      现代农业的投资前景被广泛看好,刺激了工商业资本向现代农业领域‘潮涌’。这股风潮的推动者无外乎两股力量:一是这一两年间纷纷下乡种地的城市工商资本,再有就是通过流转土地“秀肌肉”来达到非法集资目的的别有用心者。


      在下乡的城市工商资本中,不排除有企业是受土地价值诱惑进入农业,以‘圈地’或非农化为目的。一些企业土地圈而不用,更有甚者,部分工商业资本以套取国家补贴为目的进入农业。


      进入农业的企业,有的是看到了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有的以为搞农业比其他产业可能更容易,有的是基于朴素的农业情结,但大都对农业基本属性、农业投资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风险性缺乏深入认识,属于盲目跟风。


      如今高发的“毁约弃耕”现象,正是近年资本下乡种地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所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下农村出现的“毁约弃耕”只是个开始。


      农业领域,会不会设计商业模式,非常关键!这一行的成功者,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军人物。因为行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特别难搞掂: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农业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通俗点说,就是它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和贡献,但是从事这一产业的人收益却是很小的。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始终要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工具的使用,会不断降低这种风险,但是其根本属性是无法改变的。此外,产业链冗长经营成本难以把控,缺乏长期规划下的急功近利心态,市场准入门槛低导致产品同质化,都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


      而你若是一个对农业并不了解的人,单纯被大师的话“忽悠”两句就贸贸然跑进来还是不可行的。人说隔行如隔山,不懂农业的人搞农业,怕是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


      2017,种植户们怎样才能赚钱?


      1、大户的困境:规模越大越不赚钱


      对于农民而言,规模化效益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层面:


      一,规模化种植效益是否存在?


      二,规模化的经营效益是否存在?即生产的规模化和经营的规模化。


      2、成本结构“三变七”


      家庭农业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单元(种植),经营交给“二道贩子”们,不存在规模化经营。成本结构简单:农药、种子、化肥三项成本,农民种地属于“自我雇佣”,没有计算人力成本。根据2012年关于中国家庭农场的统计数据:家庭农场的平均耕地面积在200亩左右,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使用农业机械也会产生成本。此时,农业种植的成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共分成7大项,除农药、种子、化肥,还有雇工成本、土地流转成本、机械成本、管理成本。


      3、大户的“规模不经济”


      第一,土地流转刚刚开始,目前属于大户、中户、小户并存的过渡时期。较成本优势,三者的成本差异大,小户其实更具有成本优势,因为他们的成本结构不一样,大户不一定有成本优势。


      第二,小户种植,精细化程度一般比较高。在调查中发现,比如种肥同播,小户农民一般不会漏播,但外聘“农业工人”则相反,同时,小户农民的粮食,偷盗者较少,大户种植,特别是商业投资的种植大户,偷盗情况很严重,甚有监守自盗的现象。


      第三,大户对农业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发生农业灾害如何自救?如果靠机械自救,大户的农业机械比较齐全,有一定优势,比如水灾后排涝;如果自然灾害后完全靠人工自救,则大户并没有优势。比如玉米遭遇风灾,需要人工扶正,上千亩的面积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耽误救灾时间。


      4、大户的赚钱之道


      一、规模筹码。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使得经营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靠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很难,靠经营信息增加收入相对容易则应以增加收入为主要方向,增加收入是没有极限的。


      二、获取农业政策。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相对于小户来说大户具有一定的规模,则能更好对应国家的政策,通过申报项目获取一定的补助。


      5、经营规模,向上游获取利润


      具有经营规模,能从上游获得原材料优势,或者更好的植保技术服务。如大户、合作社实行集团采购,就能够从上游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更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或者更好的植保服务。大户通过向上游要求更好的植保服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这就是规模筹码。


      这个筹码可以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体现出来,目前在农资领域就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几家种植大户合伙,针对厂家采购,通过规模经营向上游获取利润。目前,农资流通环节还普遍存在县级代理、乡镇和村级零售现象,减少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获得10%—30%的农资购买成本。


      6、经营产业链,向下游获取利润


      因为具有规模,种植大户可以向下游索取利润,实行全产业链经营。种植大户种植规模和经营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即减少二批成本、三批成本,甚至是零售成本。此外,还可以实现订单农业,通过了解客户需求,合理安排种植作物的品种、规模,将不同等级的农产品分类存放,实现高附加值的销售。这是家庭农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7、那么,如何才能让种植大户赚钱呢?


      第一,必须从农资的生产者变成农资的经营者;


      第二,如果是大田作物,应保持合理的规模,即150-250亩左右;如果是经济作物,最重要的则是经营品种必须能够摆脱蛛网理论的限制。


      第三,了解国家农业政策,结合自身情况获取相应扶持资金。


      “毁约弃耕”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下乡种地时,对农业行情了解不足,以致于面对农业各种风险时没有高效的应对之法。低门槛的入市,造成目前农业投资的盲目化。投资农业,还是需要谨慎决策。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